如閣下未能閱讀以下電郵, 請瀏覽網頁版本
若您希望停止收取由序言書室發出的宣傳推廣活動電子郵件,請按此
+852 2395 0031
首頁    關於我們    二手書架    活動重溫    銷售排行    臉書/FB    每月會訊    序言書架
序言書室25年9月號會訊*

通告:

活動: (13/9)「詩行中未被説起的真相」詩歌分享會
活動重溫
序言書室2025年8月暢銷書榜
每月新書

書介:

《香港旅步記》
《幻象﹕偽真實的預製時代》
《焦慮的意義》
《種植生活﹕我的五十年城市耕種札記》
《殺死所有豬》

書友報名活動

【「詩行中未被説起的真相」詩歌分享會】

日期:9月13日(六)
時間:早上11時至12時30分
地點:序言書室(旺角西洋菜南街68號7字樓)
嘉賓:鍾國強、彭依仁、胡惠文
歡迎書友們報名,額滿即止,不接受Walkin
連結:https://forms.gle/ePNGEpHM4unz8LdV8
報名後我們將有專人通知,屆時需再確認才算成功報名
此乃書友們私人活動,不設walk in。活動期間書店將關門,只有已報名書友才可入內。
收費:自由定價,將於活動期間收取,收入為序言書室借出場地費用

【講者】

鍾國強 先生分享「李立揚詩的敘事與抒情」
彭依仁 先生分享「深度意象或新超現實主義詩歌的敘事」
胡惠文 先生分享「從抒情走向敘事的阡陌」

【內容】

今次我們請來三位著名的香港詩人來介紹他們感興趣的有關詩的話題。

美國華裔詩人李立揚(Li-Young Lee)擅寫親情、鄉愁與離散經驗,並常借用日常飲食及生活細物具體言說。鍾國強將以李立揚的詩為例,分析他如何深受中國古典詩的影響,在敘事中如何藏筆,如何融情於景,如何結合其獨特的抒情聲音。

彭依仁則會淺談「深度意象派」(Deep Image Poetry)詩歌的背景、代表人物、主張,並選其主要人物羅伯特‧勃萊(Robert Bly)和詹姆斯‧賴特(James Arlington Wright)的兩首詩作來分享,與大家討論當中與深度意象的關係。

胡惠文是三屆中文文學創作獎新詩組首獎得主,今次他將會分享他的創作心得。他早期受台灣抒情的風格影響,喜用軟性的文字書寫個人的情感,隨時間推進,現多採用簡約的文筆,書寫生活的各種,箇中變化可堪慢慢道來。

【講者簡介】

鍾國強,筆名鍾逆,香港大學文學院畢業。曾獲多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香港中文文學創作獎,青年文學獎,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家年獎等。著有《生長的房子》、《只道尋常》、《雨餘中一座明亮的房子》、《記憶有樹》、《字如初見》、《浮想漫讀》、《默讀餘溫》、《動物家族》等,並譯有《春天及一切:威廉斯詩選》及《煙與鋼:桑德堡詩選》兩種。

彭依仁,本名彭礪青,遲熟的七十後。 九十年代畢業於浸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系,本愛好文史哲,在朋友影響下閱讀外國現代詩,竟深愛其中,亦結識一群創作圈子的朋友,開始創作及發表詩作。 2006年開始,先後於南都、深圳晶報、文匯等報章發表書評,文學評介文章,曾於明報、虛詞等媒體撰寫書評。 已出版個人詩集《灰鴿自由行》及書評集《日光之下》。

胡惠文,香港詩人。2015年在香港出版詩集《尖削與圓渾之間》;2023年出版《如是跋涉》; 曾獲第八屆工人文學獎新詩組冠軍 ;2018、2020以及2024連續三屆中文文學創作獎新詩組第一名。

【主辦單位】聲韻詩刊/石磬文化
【資助】香港藝術發展局
【海報設計】林閒

活動重溫

【活動重溫】

Youtube, Spotify 同網頁都可以聽(只有錄音)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hkreaderss/videos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1Kp7ciAhnH3hWbbSJX5idu
Google Drive: http://www.hkreaders.com/?page_id=243

以下是最新的UPDATE
8月30日(六) 文學對談:難做嘅嘢唔好做— 從石圍角到大久保
8月9日(六) 陀地之翼:詩如何地踎,如何飛越波特蘭
5月11日(日) 新的香港,我們可以如何修訂?—《有心人》的初稿與現生
2024年11月22日(五)《孤獨前哨:再論1941年香港戰役》新書發佈會 

序言書室2025年8月暢銷書榜 更多書榜>>
書目推介 更多推介>>
香港旅步記 
作者:南口俊樹
譯者:林琪香
出版社:蜂鳥

 
每年到了7、8月,就是香港的暑假,小學生一年中最快樂的時間,卻也是最熱的時間。而且這種酷熱是要命的,如果長期在外工作的話,總會大汗淋漓甚至中暑,可見香港的熱不是一般人受得了,然而在盛暑的時候,仍有不少遊客,從歐美、日本這些緯度較高的北半球國家,前來觀光旅遊,甚至行山,真是挑戰體能極限。

這次談談南口俊樹的《香港旅步記》,作者在東京創辦獨立出版社,也搞攝影、拼貼藝術、裝置藝術和出版藝術書。南口與很多日本人一樣,就被香港吸引了,讀這本遊記,也許可以讓香港讀者瞭解日本人眼中的香港,為何如此獨特。也許,是因為香港人走路不小心碰到別人時會說Sorry,和日本人會說sumimasen(すみません)一樣﹔也許,是因為香港有林林總總的食品、點心,有很多店舖售賣日本人喜歡的海味。作為香港人,我們可能是對外國人最友善的城市,只要你懂得禮貌、態度不囂張。而且,香港人對日本文化也很神往呢!

你可以從作者口中得知,香港有些地方特色,其實跟東京街頭也挺像的。他們可能在昭和時代一些介紹香港的電視節目中,見識過港島某些舊事物、舊街景。不單是綠皮的電車,就連清潔工手中用硬稻草造成的掃帚,或上面寫著Sesame Oil的鐵罐,也引起了作者的好奇。作為香港人,每天都會見到的事物,在遊客眼中(也不僅是日本人),也會變得很神奇。書中後面還談及荃灣和天水圍,這些由舊街區、圍村和新市鎮組成的景觀,以及由斑斕色彩馬賽克磚鋪嵌的地鐵車站,在這位日本藝術家眼裡,都值得一來再來。

我們也可以想想,除了酷熱外,我們的街景還有甚麼最能吸引我們。



TOP
《幻象﹕偽真實的預製時代》

作者: Daniel J. Boorstin
譯者: 王翎
出版社:麥田

真相,畀你搵到又點呢﹖但好多時,你只能夠搵到被精心佈置成真相的「事件」。這些「事件」通常被稱為「偽事件」,背後因為公關或市場需要而被製造出來,最終淹沒新聞媒體的各大版面,由各種國家大事,至明星名人發生的緋聞,都很可能是「偽事件」。

這裡想說說美國歷史學家丹尼爾‧布爾斯汀的大作《幻象﹕偽真實的預製時代》,原書標題就是The Image一詞,可謂傳神。布爾斯汀此書出版於1961年,行文有傳統學者的風格,有鮮明的個人觀點,不像很多乾澀的學術著作那樣,他的寫作原意為梳理自立國以來美國的新聞史。作者在書中第一章開頭就從人們的「豪奢期望」思考,他說﹕「認為世界上有無盡的新奇事物是我們的毫奢期望中最單純的。」然而新聞報道在美國民眾的地位,卻透過不同時代的事件慢慢萌生出來,有趣的是,在美國新聞事業剛開始時,有牧師視之為「天意」的發聲。然而對布爾斯汀來說,新聞所報道者大多為「偽事件」,而美國人民自立國開始,便習慣於鋪天蓋地的新聞製作,習以為常。

當新聞製作愈來愈流行之際,人們開始質疑,什麼才是事件的原貌,新聞亦愈來愈遠離真實紀錄「發生」或據聞發生什麼事。有些人的事蹟被大幅報道,或成為英雄,或成為臭名昭著的人物。他們可能是革命家或開國君主,也可能是神話人物,布爾斯汀不單舉出卡萊爾吹捧拿破崙的例子,甚至借用聖經創世紀對大洪荒之前的形容﹕「那時候有偉人在地上。」在古代,英雄事蹟經口授相傳,而在當代,大眾卻發現沒有他們熟悉的英雄,反而他們最熟悉的就是一些藉由傳媒渲染的名人:名人取代了英雄。

書中還討論現代社會的很多「替換」,比如從旅人到觀光客、從形體到影子、從理想到形象,可以在很多媒體或社會理論的著作中找到相似的論題。但是如果認真細讀當中字句,不難發覺作者在思考美國自立國的宗教理想,如何在各種市場公關及訊息產業中消亡。

也許簡單一點,回到香港社會,我們曾經高舉的批判思考,是否也經常被有意的新聞製作或網絡帶風向行為所引導,對某些個人行為的譴責,掩蓋了對整件事的思考,比如多年以來,我們對八仙嶺山火事件的成因,都被我們對個別行為的評價所導向,沒有更深入事件,而新聞工作者用涉事者一句「真相,畀你搵到又點呢?」來草草總結,更顯示社會的草率態度。



TOP
《焦慮的意義》
作者: 薩米爾.喬普拉  Samir Chopra
譯者: 張馨方
出版社:麥田
本書作者喬普拉指出焦慮與哲學密不可分,前者啟發後者,有很多哲學家如佛陀、尼采、齊克果、海德格、田立克、佛洛伊德等人的思想,甚至表示焦慮是人的本性。其中佛教的認為焦慮建立於我們對自我與本性的深刻誤解之上。「我」不會永恒不朽,我不過是色、受、想、行、識(五蘊)這些持續變化的「叢束」組成,但我們以為身體、感覺、知覺、意志和意識都是統一地持存的。

既然說到「焦慮」那麼正常,對於作哲學諮商師的喬普拉來說,當然也有治療的方法。哲學家們擴展那麼縝密的理論,既為人們重新塑造焦慮的面貌,也讓人們認清生存的現實,從而透過重新認識世界及自己的本質,從而讓焦慮得以紓解。心理治療業者必然從面對自己開始,作者在書中也分享自己童年時目睹父親猝逝、母親罹患乳腺癌的創傷,以及接受心理治療的過程。喬普拉用存在主義語言解釋佛教對「苦」的見解,比如書中談到第二聖諦時說的,人只有明白自己的苦難事出有因,是對世界的本質與人類存在於世界中的位置有真實而明確的理解,才能走向解脫第一步。

這個世界沒有一種一勞永逸地解放焦慮的靈丹妙藥,現成藥物永遠附帶副作用而且無法根治問題;倒不如接受用一生與它「鬥爭」及把它「納入」你的人生,接受一切皆變,「我」也瞬息萬變,就像驟晴驟雨的天氣一樣。學習與「焦慮」共存,這就是作者的建議。書中談到很多存在主義的著作,其中也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文學作品,像沙特的《嘔吐》、《密室》,讀者既可以當這本書是哲學治療對焦慮的建議,也可當成是一種夾雜了佛教視角的存在主義入門。



TOP
《種植生活﹕我的五十年城市耕種札記》
作者:梁雅達(Arthur van Langenberg)
譯著︰張薇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即使有人會說,在香港,農業已被「都市化程度」邊緣化得很厲害,依然有少數人提供樸門(permaculture),試圖在城市中統合土地、資源、環境與人類等因素。這次談中大出版梁雅達的《種植生活》,由一位在香港土生土長及工作的結直腸外科醫生,談他的種植哲學與實踐。

我們經常以為「種植」需要一個農莊,其實「種植」很簡單,只要家裡有窗台、牆壁及欄杆,讓種子獲得陽光水份,攀附茁長,發可以了。書中種植的植物都是我們日常吃的瓜果菜穀,透過種植,我們得以瞭解日常食物從哪裡來,瞭解生命枯榮的過程及守護之不易,也能認識到一班志同道合的人。作者的生活植根於「種植」,也偏向素食,亦就飲食方面提出了他的建議﹕應主要透過進食植物源食物獲得一天營養和熱量,紅肉每周進食量不超過500克,加工肉類可免則免,還有不要食用被認為有特殊健康功效的蔬菜和缺乏科研基礎的藥物。細想這些建議,也就是回歸人的飲食本源,人類的體質本來就是以素食為主,肉食及雜食為輔,現代人有很多健康問題,都與破壞了飲食平衡有關。

作者提出古希臘作家普魯塔克的健康指引﹕適度飲食、運動及充足睡眠,這裡談的是第一項,也是當中最複雜的一環。這些瓜果菜穀補充人體各種營養的需要,但當造的季節各不相同﹔我們常常說不時不食,而作者種植過大部份香港食用植物(甚至包括稻米),真正稱得上「種」、「食」專家。




TOP
《殺死所有豬》
作者:羊格@gaakyoung 
出版社:垮掉一代
在香港,儘管很多法例、設施,比鄰近的地方都先進,但輸出勞動力的我們,很多時候都不是城市發展的目的,而是工具﹔更不用說沒有人類意識的動物,尤其是沒有像貓狗馬鸚鵡等得到人類寵愛的動物,如豬、牛、羊。

近日香港的紀錄片「毛家」,令人想到很多相關的書,但最終希望介紹的,是羊格的《殺死所有豬》。這算是比較淺白的讀物,且就香港的流行小說來說,也很少像《殺死所有豬》那樣以香港動物作為寓言題材的筆法,而且,故事背後也有大家能心領神會的寓意,在某方面它令人想起《動物農莊》。

作者也嘗試透過動物的角度,重估人類的一切價值。比如〈吃人的牛〉那裡,哞的孩子問牠要去那裡時,哞說﹕牛沒有故鄉,牛只有吃草的地方。動物不會像我們那樣,總是覺得需要一個家。

但是,動物要回去以往的地方已經不可能,因為我們的都市發展,搶奪了牠們的自留地;另一方面,動物是人的食物。書中〈吃人的牛〉寫牛的一場絕望抗爭,而〈殺死所有豬〉則寫豬被強制生育,〈貓的睪丸〉則關於閹貓。羊格作為流行小說作家,不需要像文學小說那樣鋪陳細節和琢磨字句,但若說他用粗俗的粵語,甚至粗口,他又很直接地透過故事,訴說了動物的慘況,牠們的反抗及其失敗,文字毫不溫吞拖宕。

羊格也思考動物與人類溝通之難,像〈咕姑固!〉中擁有預知夢能力的鳩雀,即使在夢中預知五十年後這座城市被洪水傾覆,牠的警告仍被人類當成單純的「鳩叫」。「鳩」這個字又是意指男性生殖器的粗口字,好像這雀鳥本身就被人歧視似的。

在動物的角度來看,人類很仆街嗎﹖

雖然有很多動物倫理的討論,但是這問題,也許我們更應該切身處地的感受一下動物的痛苦﹕比如說,那些撇下責任不管的人,本來只是基於情感衝動而要照顧對方一生一世﹔又或者,那些為滿足口舌而慾而暴殺豬牛羊雞鴨鵝的人(以前富戶人家做菜,只取鴨舌,為此宰殺無數禽鳥),其實只為了滿足一時快感而殺戮。也許《殺死所有豬》只是用比較極端的方法,卻道出箇中的問題徵結。可當成是一種夾雜了佛教視角的存在主義入門。



TOP
每月新書 上月新書>>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Heatwave Vol 1
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175 Aug 2025
書店生活 (邊譜書店)
香港文學月刊 #489 (2025年9月號)
聲韻詩刊 084 詩與光影 宋子江 石磬文化有限公司
Binswanger and Existential Analysis (Foucault's Early Lectures and Manuscripts) Michel Foucault, edited by Elisabetta Basso, translated by Marie Satya McDonough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Capitalism and Its Critics: A History: From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AI John Cassidy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Hong Kong Jan Morris Vintage
The State Philip Petti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he Object Relation: The Seminar of Jacques Lacan, Book IV (The Seminar of Jacques Lacan, 4) Jacques Lacan Polity
Hemingway and Agamben: Finding Religion Without God Marcos Antonio Norris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Vitam Instituere: A Genealogy of the Institution Roberto Esposito, translated by Zakiya Hanafi Polity
A Grammar of the Multitude:
For an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Forms of Life
Paolo Virno Semiotext(e)
Who's Afraid of Gender? Judith Butler Penguin
Animals, Robots, Gods: Adventures in the Moral Imagination Webb Keane Penguin
The Anxious Generation Jonathan Haidt Penguin
How to Win the Premier League Ian Graham Penguin
The Four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Psycho-Analysis Jacques Lacan Routledge
徒然集 浪子 浪子
脊椎之軸 網印版 夏宇 夏宇
地獄修業旅行 匡靈秀 臉譜
爆紅、成癮、愛馬仕:一位英國教授的社群媒體臥底觀察 陳安妮(Annie Chen) 彭諾曼(Norman Peng 商周出版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經典新版) Benedict Anderson 時報出版
黃金年華——面對銀髮族需要重新定義的時代 詹姆斯?查佩爾 大塊文化
阿育王與孔雀王朝:改寫亞洲文明的古印度最偉大帝國 - 博客來 Colleen Taylor Sen 橡樹林
白屋 哈特.柯瑞恩 逗點文創結社
黑暗資本:自由經濟,是如何變成民主社會最迫切的威脅? 昆恩.史洛伯迪安 平安文化
意識之光:東方宗教神話的永恆隱喻 喬瑟夫.坎伯 楓樹林出版社
MIRROR 和鏡子說話像一隻鬥魚 紅紅 松鼠文化
噬神師 雨曦 敘事鋸
貨幣、思想與歷史通論:中國經濟史的變局與抉擇 一八四一出版 趙善軒
白布香江:那些父祖輩的故事 余震宇 二○四六出版
底層網紅:時尚、金錢、性、暴力……社群慾望建構的最強龐氏騙局! 希米恩?布朗 寫樂文化
(簡)作為一隻蝙蝠是什麼樣? (美)托馬斯·內格爾 人民文學
(簡)製造怪物:非人化的異常力量 (美)大衛·利文斯通·史密斯 商務印書館
(簡)語言的計算:雙柱體 (法)雅克·德里達 商務印書館
(簡)論國家作用的界限 威廉.馮.洪堡[德] 山西人民
(簡)詩歌與警察:18世紀巴黎的交流網絡 (美)羅伯特?達恩頓 上海人民
(簡)超自然認識 (法)西蒙娜·薇依 上海人民
(簡)技術中的身體 [美] 唐·伊德 上海人民
(簡)寓言的內涵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遜 中國人大
(簡)兒童,天然的現象學家 (美)塔利婭·威爾士 北京大學
(簡)AI時代的文學教育 陳平原 北京大學
(簡)刺蝟與狐狸:論托爾斯泰的歷史觀 (英)以賽亞·柏林 南京大學
(簡)靈魂在工作:從異化到自主 Bifo 弗朗科?“比弗”?貝拉爾迪 南京大學
(簡)屏幕-哲學:從電影到數位革命 [法] 莫羅·卡波內 中國國際廣播
(簡)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男性優先主義 (日)武田砂鐵 上海譯文
(簡)社會理論的核心問題 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 上海譯文
(簡)身體使用 阿甘本 上海社會科學院
(簡)肉體的思想:具身性和影像文化 [美] 薇薇安·索布恰克 上海社會科學院
(簡)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 裘蒂斯.巴特勒[美] 嶽麓書社
(簡)內衣的文明史 [日]上野千鶴子 廣東旅遊
(簡)慾望與解放 王琦//陳琛 江蘇鳳凰文藝
(簡)植物生命:混合體的形而上學 (意)埃馬努埃萊·科恰 廣西師範大學
(簡)雅克·拉康的父姓--標點與問題 (法)埃里克·波爾熱 福建教育
如何測量自由意志?——班傑明?利貝特的心智時間與人類意識 Benjamin Libet/譯者: 黃榮村 聯經
在困難的日子,拈起生活 雄仔叔叔 慢慢走故事坊
前世今生九龍仔 梁觀誠 城市大學
希特勒的秘密資助者-國家社會主義者的資金來源 [美]西德尼﹒華伯格 南洋出版社
聖城大馬士革的滅絕與重生:1860年敘利亞大屠殺與現代中東的建立 Eugene Rogan 貓頭鷹
情感經濟:當思考交給AI,情感就留給人類吧! 羅蘭?T?拉斯特,黃明蕙 羅蘭?T?拉斯特,黃明蕙
不正義的地理學:二戰後東亞的記憶戰爭與歷史裂痕 顧若鵬 貓頭鷹
移情心理學 ?榮格 心靈工坊.
叫我自己親愛的──瑞蒙.卡佛談寫作 Raymond Carver 寶瓶文化
圖解世界史(修訂第2版) 小松田直 易博士
電影的魔力:Howard Suber電影關鍵詞(全新書封經典版) Howard Suber 早安財經
行走在裂隙當中︰知識人與二十世紀 中國 唐小兵 中文大學出版社
Gentle Voices, Bold Strides Fanny Cheung 中大
香港書情(新版) 盧瑋鑾(小思) 牛津
從香港出發:看華語電影 黃國兆 初文
請刪去不適用者 理想很遠 點子出版
二次降臨:共產主義作為後末世時代的新meme 法蘭克.貝拉迪(Franco Bifo Berardi)/譯︰譚以諾 手民
沉埋的粵菜檔案 徐子君 字字研究所
好多件我好後悔?事 羊格 羊格
這裡沒有我的事 羊格 羊格
永無休止的自我批判 羊格 羊格
夏花與秋葉 翟彥君 香港青年協會
中日電影發展史1897-1945(上) 沈西城. 初文
香港文學選集系列21——小說選(上) 香港文學出版社 香港文學出版社
香港文學選集系列22——小說選(下) 香港文學出版社. 香港文學出版社.
Dispatches from The Last Emporium Elaine W. HO, 何穎雅 Studio Pearl River Delta (Hong Kong)
春華秋實——拔萃山上的往事 馮以浤 香港文學館
春風舊雨——回歸前香港教育論說長短篇 馮以浤 香港文學館
女萌:抵抗、革命到女性 希羅拉(Sheila Rowbotham),靈石 星語者文化
點解學校無教過人生意義科 崖柏 亮光
演戲的人 劉以鬯 中華書局
浮城閱讀?上卷 西西(著)、何福仁(編) 中華書局
浮城閱讀?下卷 西西 中華書局
新九龍:獅子山下的記憶軌跡 阮志主編 中華書局
香港戰前華人屋宇與民生 黃棣才 中華書局
香江光影· 不朽傳奇——從「長鳳新」到銀都75年電影海報選 銀都機構 香港中和
序言書室Hong Kong Reader
地址︰旺角西洋菜南街68號7字樓 (旺角地鐵站D3/E2出口,Body Shop對面)
營業時間︰中午12時至晚上10時